思念鄉情如月光,悄無聲息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
最近,我在網上刷到了一個學生黨的提問,內容大概是他陷入了一個困境當中。
認為自己仿佛生活在兩個世界里,一方面要求補短板,另一方面建議尋優勢,而事實上無法兼顧兩者。
我內心強烈一動,他口中的前者不就是被推崇良久的“木桶理論”嗎?
這一下子吸引了我莫大的興趣。
而回答這個問題的博主十分耐心且有理有據地闡釋了自己的思想,并附上大標題——“‘木桶理論’害了多少人?”
立場顯而易見。
這條帖子引發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,好像丟下了一個火種,評論區立馬炸開了煙花。
有不少人對此感到受益頗深,也有不少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仔細觀察,這其中主要分為三種派別:
其一是贊同觀點,其二是反對觀點,其三持中立態度。
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分歧?
這恰恰表明了這種觀點確實有缺漏的地方。而這種缺漏,并不是口頭說說那么簡單,而是經歷了眾人的自我批判與現實體驗所得來的。
02
我突然想到了發生在我身上的一些事情,我曾經陷進一個很大的坑中并久久難以走出來。
故事可以從我的小學生涯開始說起。當年,我的成績在班里絕不能說是特別拔尖的那個,但也不算是處于差至需要倒數的地位。
為什么會這么說呢?
很簡單,我是一個偏科生
——我的語文成績在三科中是最好的,每次考試前,根本不需要怎么復習就能輕松排到班級前面。
而恰恰相反的就是我的數學成績,無論怎么賣力地學,都只能考個六十多分甚至不及格。
這便導致我處于一個極為尷尬的局面。
每次家長會結束,媽媽都會這樣告訴我,今天的語文老師笑得如何像花一樣,數學老師又憂得如何愁眉不展。
我聽了就咯咯地笑,覺得好生有趣。
但時間久了,自己也會因為這兩個極端陷入情緒焦慮與心境失衡當中。
這種想法在臨近小升初考試中愈發明顯和嚴重。
在此之前,我總覺得紙上的中文是多么親切,而數字就像鬼畫符一樣難看至極。
但為了當初激發的對所謂理想抱負的追求欲,我決定沉下心來惡補數學。
那次,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實在地踐行“木桶理論”。
我每天拿著《數學知識大全》,逼迫自己沉浸在數學的海洋里,只為了能得到更高的分數。
后來,功夫不負有心人,我的數學在小升初考試中拿到了八十五分左右,成功地考上了當地那所最好的重點初中。
正因為有這種成功的經歷,我在后來的學習生涯中對“木桶理論”持有相信且追隨的態度。
但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,我卻不由地迷茫了起來。
在新的環境里,當我看到了其他同學輕松地解開一道道數學難題,
自己苦思冥想卻沒有半點頭緒時,也曾積極地尋找過解決辦法,但都以失敗慘烈告終。
那時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情,無論是天賦異稟還是后天培養,有些人真的注定就是某方面的料;而有些人無論吃多少苦,也不一定或不可能完成自身短板的逆襲。
03
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有關“天賦覺醒”的話題,本感覺有些許中二的味道,但卻被里面的道理切切實實地打動了
—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,而我們此生的任務就是要找到它并發揚光大。
天賦,其實并不完全指自己生來就在某方面擁有過人的造詣,也可以說它是自身靈感和個人興趣的豐富源泉。
當我們在做有天賦的事情時,我們也許感到輕松,亦或者感到快活。
無論是老天賞飯吃,還是努力后得到成果,都可以稱為是你的天賦所在。
你是可以清楚感覺得到它的存在的。而這,便就是你重要的長板。
上了大學后,我便對這種看法有了更深邃的認識。
起初,我困在一些自己毫不熟悉的領域上埋頭耕耘,想著可以將這些短板發揚成為自己的長板。
但漸漸發現,我像那位學生黨一樣,并不是超人,這種事情的可能性幾乎為零。
我不但毫無收獲,還浪費了我無比寶貴的時間。
直到后來,我選擇了做自己熱愛且比較擅長的事情,那就是寫作。
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真正的快樂,也學到了越來越多有用的技能。
我也成功在文學社里得到了一席之位,我想,寫作也許還不能算是我的天賦,但它也在進步的路上愈行愈遠。
04
講述了一番自己的事例后,我到底想要表達什么。
其實,在我看來,“木桶理論”的對錯并沒有絕對的答案,這是基于每一個人成長道路上的種種不同所致。
在我們還是初學者的時候,老師會讓我們著重補短,因為這關系于成績與升學。
但其實在這個涉略的過程中,我們也在尋找自己那一塊真正的長板。
這個世界大多是蕓蕓眾生,出到社會后的我們很大程度是靠著自己的優勢去尋找出路。
一個團隊往往會自省以及反思自己的短處,但它的組成恰恰是每一位擁有長板的成員。
換一個比喻來講,當你把木桶傾斜時,能決定你裝水容量的并不是那塊短板,而是那塊長板。
所以應和了一句真理:“理論是死的,人才是活的?!?/p>
就像帖子的一條精髓評論是這樣說道:
“補短和揚長都沒有錯。就像一個x軸和一個y軸,一個可以走得更遠,一個可以走得更高?!?/p>
愿在座的各位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道路,并一直堅定地走下去。
本文標簽:
流年的山巒經歷著滄桑
奔跑的溪水蕩漾著晶瑩
這飄逸的時光溫馨而美好
蘇ICP備2020056257號